灌區標準化管理
問:什么是灌區標準化管理?
灌區管理單位根據需求牽引和問題導向,建立和完善統一的規章制度、管理辦法、標準規范、操作細則等文件和手冊,化繁為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予以執行應用,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協同化的運行管理,提升灌區的整體服務水平和運行效能。
問:如何實現灌區標準化管理?
灌區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引水、輸水、配水、量水、閘門啟閉、泵站操控、水費收支、維修養護等內容。由于灌溉范圍廣、灌排渠道長、配水節點多等因素,必須要推行標準化管理。
一是統一。統一是尺度。面對廣袤的灌溉服務區域和眾多的供水服務對象,灌區的運行、調度、管理、服務規則,以及水價制度只有進行統一規定,做到有標可依,才能規范化運行管理。主要節點、部位和環節實現目視化管理,讓人一目了然。
二是簡化。簡化是手段。灌區是個復雜的系統,很多灌區包括生產、生活、生態供水。需求的多樣化必然帶來復雜的供配水方案,因此,必須進行簡化,把復雜的事情簡約化,做到簡約而不簡單,以便于操作實施。
三是優化。優化是目的。北方引黃灌區很多為高揚程提水,通過制定優化調度規則,實現節能安全運行。南方灌區大多是“長藤結瓜”型,通過實行優化輸配水方案,提升灌溉供水保證率。大型灌區輸配水渠道長,通過優化水位流量關系,統籌上下游,銜接左右岸,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四是協同。協同是本質。根據灌區的系統架構和邏輯關系,將灌區渠系管道、建筑物、田間工程、運行調度方案等“軟硬件”,概化成一個個“子系統”,通過多目標協同,理順“水—土—糧—生”等多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形成系統化的管理規則。
江蘇江都水利樞紐
問:推行灌區標準化管理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范化,更談不上現代化。
一是有標可依。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建章立制,擬訂規章制度,制定完善標準,以制度促規范、以制度管人管事,以標準化進行“約束”和“引導”,灌區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如四川省都江堰灌區對1個中心和8個管理處45個管理站所原有上千項規章制度和標準重新梳理,重復的合并、冗余的精簡、無效的廢除、空缺的補充,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制度標準體系。經過持續推進,實現全灌區1800多名職工統一管理,覆蓋1130多萬畝灌溉面積和2800多萬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水利工程統一管護、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站所統一運管。每萬畝管理人員由2.3人降低到1.7人,畝均灌溉用水量由2020年的436立方米下降到 2022年的347立方米,水稻灌溉較往年提前7-10 天“關秧門”,保證供水無虞、糧食豐收。
四川都江堰灌區標準化管理工作手冊
二是保障安全。安全生產,重于泰山。通過制定完善的安全運行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防汛抗旱保灌等預案,落實標準化管理要求,加強灌區安全管理。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完善安全防護設施,強化安全巡查檢修、規范水閘泵站運行操作,保障灌區工程設施設備安全運行和安全生產。如河南省人民勝利渠灌區牢固樹立“風險失控就是隱患,隱患失察就是事故”的安全管理理念,成立安全生產委員會,年均組織安全運行和安全生產業務培訓300余人次;組建60名隊員的應急搶險突擊隊,印發10個專項應急預案和10個應急處置方案。對工程開展日常安全巡查,每季度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每半年進行危險源檢查、辨識和分級評價,對辨識出的工作場所類、生產流程類及環境污染類危險源進行登記;對涉水危險區域定期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分級采取樹立警示牌、加固安全護欄、設置硬質隔離防控措施。
河南人民勝利渠灌區三號樞紐
三是提升效率。規范管理,要在效率。通過標準化管理,簡化灌區工作流程、優化管理手段、規范日常管理工作,減輕基層管理人員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如山東位山灌區組建“一渠一長一所一段一員”的網格岸線管理隊伍,重點任務建立臺賬、跟蹤督導。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常態化排查問題,溯源式整改提升,一事一結一評一冊一檔,形成“發現—整改—銷號—鞏固”的閉環。灌區配水效率提升11%;285公里渠道、800多處建筑物等全部實現一圖管理;工程實現遠程監控,每年節省人工700余人天;手機APP實時跟蹤工程巡檢過程,所有問題及時處置,確保工程安全高效運行。
山東位山灌區工程巡檢展示
四是提振面貌。外在塑型,內在鑄魂。通過標準化管理,對灌區基層管理站點進行目視化管理改造,統一視覺識別系統,提升灌區整體形象和生產環境;改善管理人員的辦公和生活條件,提振員工精神面貌。如湖北漳河灌區對灌區工程設施進行改造提升,規范設置各類標識標牌;以“五個有”(有交通工具巡堤、有機械化設備管護、有互聯網學習、有職工食堂、有鍛煉休閑設施)為標準,對基層段所管理提檔升級。通過標準化管理,灌區生產生活環境煥然一新,干部職工精神煥發,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單位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顯著增強。
湖北漳河灌區車橋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