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qingse中文在线,国产99久久久精品无码Ktⅴ,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首頁 > 學術交流 > 學術論文 > 淺談居住區雨水資源化與景觀設計

淺談居住區雨水資源化與景觀設計

發布時間:2017-08-18 15:28:12     瀏覽次數:3284

郭春燕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省徐州,221000

  :在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為解決城市內澇、改善城市水環境,國家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通過采用綠色屋頂、低洼綠地、透水鋪裝、生物滯留等技術對雨水進行滲透、儲存、調節、轉輸與截污凈化等,從而有效控制徑流總量、徑流峰值和徑流污染。本文主要介紹居住小區的雨水資源化與景觀設計,從三維角度出發對居住區進行規劃設計。

關鍵字:居住區;雨水資源化;景觀設計

1概念與理念

1.1“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先利用場地源頭設施對徑流進行促滲減排,部分徑流雨水可予以調蓄凈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實現安全有序排放。

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低影響開發等三個方面。

    海綿城市的建設,強調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通過“剛柔相濟”,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1.2低影響開發理念

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從基于微觀尺度景觀控制的 BMPs 措施(最佳管理措施)發展而來的。LID 理念由美國喬治省馬里蘭州環境資源署于1990年首次提出,主要是以分散式小規模措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源頭控制,該種方式不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就能將大部分雨水截留,并通過滲透、過濾等措施,保證補充地下水的水質、水量,變雨水為資源。

從雨水處理模式的角度來講,其核心是通過合理的方式,模擬自然水文條件,并通過綜合性措施,從源頭上降低城鎮開發建設所導致的水文條件的顯著變化和雨水徑流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的角度來講,其核心是通過各種設計技術,按照水文功能等效原則,通過洼地貯存、滲透、地下水補給、降雨徑流流量和容積控制等措施,維持和再現開發前的場地環境,減少開發帶來的徑流污染,并強調雨水處理措施與景觀設計的結合,使景觀設計和排澇、減少溫室效應、節能結合起來,造就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設計目標應滿足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提出的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要求,并結合氣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條件合理選擇單項或組合的以雨水滲透、儲存、調節等為主要功能的技術及設施。

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五大原則是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轉變觀念,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灰色”設施來排水,往往造成城市內澇,旱澇急轉。今后城市建設應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2從三維立體的角度對居住區進行規劃設計

2.1灰色與綠色基礎設施的有機結合

    城市化的發展帶來的道路積水、雨洪隱患及河道污染等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不便和環境壓力。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生態景觀、雨水下滲、環保經濟等角度,綜合考慮通過一體化設計整體解決問題。

    對居住區的新建、改建需要結合當地客觀條件,從成本、節水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對居住區進行全面分析并采取適宜措施,并且需要在居住區開發建設的各個環節貫徹落實低影響開發理念,用加強前期研究,強化規劃管理,統籌工程建設,強化管理維護等措施保障居住區“海綿建設”。

居住區調蓄雨水,主要技術措施包括透水鋪裝、綠色道路;綠色屋頂、綠色陽臺停車場棚頂綠化;低洼綠地、人工池塘、植被淺溝、植被緩沖帶、生物滯留設施、初期雨水氣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等。

1:居住區雨水利用

2.1.1小區道路  小區道路橫斷面設計應優化道路橫坡坡向,路面與道路綠化帶及周邊綠地的豎向關系等,便于徑流雨水匯入綠地內的低影響開發設施。路面宜采用透水鋪裝,透水鋪裝地面是指由各種人工材料鋪設的透水地面,如各種透水磚、多孔嵌草磚(俗稱草皮磚)、碎石地面,透水瀝青和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鋪裝地面目前在國內外應用較多,其中又以透水磚的應用最為廣泛。透水鋪裝地面可有效入滲雨水,且雨水經透水鋪裝地面入滲后,雨水水質會有明顯改善。

    透水鋪裝路面設計應該滿足路基路面強度和穩定性等要求,且透水鋪裝結構應符合《透水磚面技術規范》(CJJ/T188)、《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CJJ/T190)和《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規范》(CJJ/T135)的規定。

2.1.2下沉式綠地  下沉式綠地是指低于周邊鋪砌地面或道路200mm以內的綠地,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且可用于調蓄和凈化徑流雨水的綠地。適用于小區、道路、綠地和廣場。具有適用區域廣,建設費用和維護費用低等優點。

2.1.3人工池塘  在小區具有建造小面積池塘的條件下,可以做一些滲透塘、濕塘、生物滯留池等人工池塘。滲透塘可用于雨水下滲補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凈化雨水和消減峰值流量的作用。濕塘具有雨水調蓄和凈化功能的景觀水體,雨水同時作為其主要的補水水源。生物滯留池是指在低洼區種有灌木、花草,乃至樹木的工程設施,主要通過填料的過濾與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凈化雨水,同時通過將雨水暫時儲存而后慢慢滲入周圍土壤來削減地表雨水洪峰流量。人工水體結合綠地既具有景觀休閑娛樂功能,又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多功能利用。

2.1.4植草溝  植被草溝是利用天然的或人工的洼地蓄存、入滲和凈化雨水的工程設施。雨水流經植被草溝時,一方面,大量的雨水能夠入滲;另一方面,雨水中的污染物質可通過植物系統和種植土壤填料得以去除。另外,由于植被草溝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可有效削減洪峰流量,減輕城市洪澇災害的影響。

2.1.5綠色屋頂  綠色屋頂也稱種植屋面、屋頂綠化等,綠色屋頂對雨水的滯留是通過屋頂儲存雨水和植物的蒸發作用共同完成的。根據種植基質深度和景觀復雜程度,綠色屋頂又分為簡單式和花園式。綠色屋頂的設計可參考《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程》(JGJ155)。綠色屋頂可有效減少屋面徑流總量和徑流污染負荷,具有節能減排的作用。

屋頂坡度較小的建筑可采用綠色屋頂,綠色屋頂的設計應符合《屋面工程技術規范》(GB50345)的規定;屋頂坡度較大的建筑,可采取雨落管斷接或設置集水井等放式,將屋面雨水斷接并引入周邊綠地內小型、分散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或者通過植草溝、雨水管渠將雨水引入場地內集中調蓄設施。

1-1LID設施應用情況

項目

LID技術措施

屋面

綠色屋頂

綠地

下凹式綠地、生物滯留池、植被草溝

機動車道路

瀝青路面+生物滯留池

非機動車道路

透水磚

廣場

透水磚+生物滯留池+人工水體+雨水花園

停車場

草皮磚+生物滯留池

2.2植物的選擇

    LID是解決城市雨洪問題、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理念和技術體系,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和綠地建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作為LID設施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對其功能的實現和美學價值的發揮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

植物作為LID設施的主要構成要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對污染物的滯納與凈化;②遲滯水流,削弱水流的沖刷;③促進水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特別是下滲和蒸騰;④作為重要的景觀元素,使LID設施充滿生機和美感;⑤為城市提供寶貴的生態服務。合理的植物選擇與設計是LID設施能夠更好地發揮并長期維持其功能的關鍵。LID設施不同于常規的植物選擇,其特殊的場地環境也決定了植物選擇的特殊性。

LID設施的植物選擇基本要求:遵循場地環境,合理篩選植物;選用本土樹種,慎用外來物種;考慮周邊條件,協調其他設施;多種植物科學合理的搭配組合,構成穩定的植物群落。

2.3LID與景觀相協調

    LID在滿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能夠使景觀效果達到移步換景的效果,并且使這種景觀效應得以延伸,使居民在使用上和視覺上感覺輕松、安逸,使整個小區具有較高的生活舒適性。

3海綿城市建設的困難與誤區

3.1對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難度認知不足

    一些試點城市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艱難程度還認識不足,舊城和新城的海綿城市建設,都會面臨主、客觀兩方面許多的巨大困難和障礙。缺乏對這些困難和障礙的清晰認知,以及高效的制度突破和安排,高效率的應對策略,將會極大地影響后續工作的有效開展。

3.2海綿城市內涵關系不清

    將海綿城市的建設內容狹義地局限于低影響開發分散式設施,而忽視了如多功能調蓄公園、管網提標改造、合流制區域內澇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綜合方案和設施的建設。

3.3對設施功能、控制目標和指標的片面理解和僵化操作

    海綿城市涉及新的突破性的控制目標和指標。“滲、滯、蓄、凈、用、排”即精煉地概括海綿城市建設的多目標、多途徑特征,如何科學地認識這六字的內涵至關重要。但從一些城市實施方案看,存在理解僵化、認識不清的問題,進而影響實施方案的合理性。

    困難或誤區都是由于對海綿城市的內涵與系統的復雜關系缺少科學理解和清晰認識。

4 展望

    海綿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城市雨水問題是涉及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及水生態的綜合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復雜且艱巨,在建設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

長期來看,我國城市雨水系統建設模式必然向海綿城市 -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模式轉變。無論是工程界、學術界還是政府管理者都已經清晰認識到原有的目標單一、高碳排放、高污染、粗放型的雨水排放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但從一些雨水管理領先國家的推進經驗來看,這一轉變和新體系的建立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在管理理念、政策機制方面有重大突破,必須建立系統的基礎理論、工程技術體系、專業人才隊伍和培育新型的產業等等,期望短期內快速見效恐欲速而不達。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正是向這個方向轉變邁進的一大步和跨越式發展的嘗試。嘗試,就應該允許出現偏差甚至出錯,就應該準以糾偏。我們期待未來的步子更大也更穩,讓海綿城市建設真正成為“美麗中國”和未來“綠色城鎮化”的有力抓手和一種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向陽 . 居住區雨水花園的植物配置與景觀設計.綠色科技.20107.第七期.1-2.

[2]  關丹桔 呂偉婭 秦海燕 . 居住區雨水收集利用及景觀水循環處理運行總結.給水排水.20095.35.1-4.

[3]  曾金鳳 . 萍鄉市海綿城市發展需求與建設思路初析.人民長江.201511.22.1-5.

[4]  劉丹 . 沈陽市雨水收集利用研究.建筑與預算.201512.10.1-4.

[5]  朱釗 . 住區低影響開發雨水管理措施構建探析.住宅科技.201512.1-5.

作者簡介郭春燕,女, 19933月生,江西上饒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在讀書碩士研究生,郵編:221116,通訊地址: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竹苑一號樓B4132,聯系電話:13952114106Email2529847159@qq.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