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長制推進徐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
劉 童
(中國礦業大學,江蘇 徐州,221000)
摘要: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中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本文從河長制起源開始探索,以徐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為分析對象,在責任劃分、評價體系、資金和構建信息平臺等方面做了分析,對河長制的完善提出策略,為徐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關鍵詞:河長制;現狀;信息平臺;策略;水生態文明;徐州
1 徐州市水環境現狀
徐州市位于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全市土地總面積11258Km2,人口總數約995萬人。是江蘇省面積第二、人口最多的城市。境內河網交錯,水系復雜。故黃河斜穿東西,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南有濉、安河水系,北有沂、沐、泗水系【1】。但很多小水系屬于季節性河流,封閉水系過多,水體自凈能力差,河流納污能力小,水環境十分脆弱。
徐州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94m3,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8%,早在1980年就被列為全國4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同時,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徐州市對水資源的需求逐漸加大,用水量相對增加。
2 建設徐州市水生態文明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質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愿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說明了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辯證統一關系,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2】。其中,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愿望的重要實踐途徑。江蘇因水而生,徐州市的發展更離不開水。徐州市地處四省交界,肩負著維系生態系統健康和生態平衡的重要任務。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徐州市經濟進一步健康穩態發展,有利于市民的生活福祉,關乎城市發展未來。通過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和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實現水清、湖綠、河暢、景美,打造宜居城市,最終實現人水和諧,以保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提高水生態文明,是建設美麗徐州的重要一環。
3 實施河長制,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3.1 河長制的初步提出和發展
河長制是由江蘇省無錫市首創。為了解決太湖藍藻爆發、水質污染嚴重等問題,2007年8月23日,無錫市委辦公室和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無錫市河(湖、庫、蕩、)斷面水質控制目標及考核辦法(試行)》。文件規定由無錫市黨政主要負責人分別擔任64條河流的“河長”,這份文件的出臺被視為是河長制的起源。
2008年9月,無錫市再次出臺《關于全面建設“河(湖、庫、蕩、穡┏ぶ啤比面加強河(湖、庫、蕩、穡┳酆險治和管理的決定》。這份文件對探索了近一年的“河長制”提出了明確的管理規范【3】。提出了優化組織架構、確定目標責任、規范措施手段、明確責任追究等要求。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自此,全國全面推行河長制。意見指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中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
河長制的目的是改善流域水環境、緩解流域內水污染、恢復水生態環境。創立之初,河長是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負責所在轄區內的河流問題,協調解決治理水污染中的重大問題,并負責組織督查、考核和追究問責等工作。但在廣義上來說,無論是百姓中走出的民間負責人或某個社會團體,凡是承擔河流治理責任的,都可以稱之為河長,而不應該局限于官員河長。河長不是官、而是代表著一種政治任務和社會責任。
3.2 徐州市實施河長制現狀
結合實際情況,徐州市于2017年4月26日出臺了《徐州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該方案的提出,標志著徐州市開始全面推行河長制。按照國家、省、市部署要求,建立市、縣、鎮、村多級河長體制,全面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環境,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該方案出臺后,徐州市十分重視河湖治理,堅持高起點開局、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在很多方面已經有了明顯的成效。
全省部署河湖“三亂”整治工作以來,徐州市將其視為推進河長制工作的第一場戰役。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清理“三亂”行為2278起,整改率達90%。駱馬湖徐州水域全面實現“零采砂船、零盜踩”,提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4】。
京杭大運河蘇北段河長制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京杭大運河是沿運地區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省委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的保護治理工作。徐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強化水污染防治、注重水生態保護、重視岸線管理、確保長效管護、促進水文化建設。徐州市各級河長、湖長落實責任,上下聯動,從嚴督查,實事求是摸清情況,切實把改善水生態環境、建設水生態文明付諸實踐,不斷提高京杭大運河蘇北段的管護水平。
全面推行河長制一年多以來,徐州市的水生態文明發生了較大改觀。實現了一座煤城向生態城市、山水城市的華麗轉身。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宜居、樂居,徐州逐漸被打造成一座幸福之城。
3.3全面推行河長制的策略
河長制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實際推進工作中,仍然在制度、意識和方法上存在著問題。為了進一步推進河長制,有如下建議。
3.3.1 明確責任、統一規劃、科學部署
河長制明確了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的責任,但是在具體的河湖治理問題上,存在著水利部門、環境部門和地方政府之間責任不明確的問題。此外,河水干流、支流、各個水系之間關系復雜,河水流動導致各個水系的水質狀況和水生態環境互相影響。現行的河長制只要求對自己所管區域負責,并未要求對相鄰流域的水生態環境承擔相應的責任,并未從全局上考慮問題。尤其是徐州地處四省交界,省際之間的流域治理和管理方面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現象。
對此問題,應該全面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并且要求擔當河長的各級黨政領導以及企業和民間河長要有大局意識,不能抱有“各掃門前雪”的心里,在充分維護所管轄河段的水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要對上下游及臨近水域負相應的責任。運用系統思維,合理規劃,統籌全局,科學部署,不僅要重視河岸景觀的建設,也要重視水下生態空間恢復,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實現長效治理。
3.3.2 多方引入資金,促進河長制健康發展
目前來說,環境保護與治理領域的資金更多的是依靠當地政府的財政投入。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雖然對環境問題日益重視,但是治理總量大導致資金投入不足。企業的參與度較低,沒有利用好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沒有充分調動起社會資金的積極性。
在推進河長制的過程中,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的同時,也要積極引進民間資本,公私結合,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構建多元化的流域治理融資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民間智慧,采用聘用或合作等形式,吸引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積極參與到河湖治理問題上來,共同監督和維護水環境治理,使河長制健康發展。
3.3.3 完善考核體系
環保是一場持久戰,時間長、見效慢、易反復。如何確立一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推行河長制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評價標準要充分考慮各個河湖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經濟條件,不能簡單的“一刀切”。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把標準定得過高,造成經濟技術上的浪費和出現數據造假現象;也不能把標準定得過低,導致水環境改善腳步停滯不前。
3.3.4 構建河長信息平臺
構建河長制基礎信息、管理機構、管理人員、治理措施、監督考核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為河長制的決策提供支撐;把遙感技術和人工巡查結合起來,依托高新技術對河岸進行動態監測,多手段、多方式推動河湖岸線巡查【5】。可以及時監測并治理亂占、亂建、亂排“三亂”現象;由政府主導并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參與,共同打擊侵占河道、破壞岸線景觀等違法現象。
4 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水資源保護,必須關注水的承載能力,推進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河長制是針對保護和修復水環境的一項制度創新,能有力的維護良好的水生態環境,是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生動而富有成效的實踐。
時至今日,河長制在內容和形式上豐富了許多,但仍需不斷地探索和完善。從制定法律法規、科學制定策略、完善制度機制等方面,在實踐中繼續完善河長制。全面推行河長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應抓住這次契機做好水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城市自然生態屏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繼續堅定不移的全力建設“大美徐州”。
參考文獻:
[1]江蘇徐州市:水生態文明融入醉美城市建設[J].中國水利,2013,(24):142-145.
[2]趙建軍,楊永浦.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解析[J].環境保護,2017,45(22):32-34.
[3]無錫“河長制”抓住了治污“牛鼻子”[J].領導決策信息,2009,(28):20-21.
[4]劉作霖,顧宏威.聚焦重點 系統施策發力[N].徐州日報,2018-9-28(009).
[5]劉聚濤,萬怡國,許小華,溫春云.江西省河長制實施現狀及其建議[J].中國水利,2016(18):51-53.
作者簡介:劉童(1996-),女,遼寧省錦州市,中國礦業大學環境工程在讀碩士,主要學習和研究環境工程專業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