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美麗幸福河湖”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水環境治理
王磊,高華
沛縣河長制工作辦公室
摘 要: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于強化河湖長制、建設“幸福河湖”的決策部署,全力推進縣委、縣政府部署的建設“美麗幸福河湖”一項核心工作,突出抓好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提升三項重點任務,著力落實汛期水質提升、河湖長效保潔、跨界協同共治、南四湖綜合治理、信息互聯互通、水韻文化建設六個關鍵環節,通過“補短板、強監管、提質效、促趕超”,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工作體制機制,強化河湖長履職盡責,探索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更多治水管水經驗典型,深入推進我縣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聚焦美麗幸福河湖推進生態水環境
前言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開局之年,做好河湖長制工作意義重大。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視察徐州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偉大號召,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美麗幸福河湖建設行動方案”和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加快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美麗幸福河湖,制定年度全縣河湖長制工作要點。
1、推進美麗幸福河湖建設
全力落實市委、市政府印發的《徐州市美麗幸福河湖建設行動方案》,并提請發布縣總河長令,推動全域開展美麗幸福河湖建設。通過實施系統治理和綜合管護,“十四五”期間全縣建設131條(個)美麗幸福河湖,其中2021年計劃完成20條。各鎮(場)街道圍繞“有防洪安全保障、有穩定健康生態、有整潔美麗環境、有休閑文化設施、有健全管護體系和群眾滿意度高”的“六有一高”標準,出臺相應實施方案,細化完善“一河(湖)一策”和“一河(湖)一檔”,優先建設涉及國省考斷面穩定達標的河湖及其支流,突出區域性河道和縣鎮河道,大力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系連通和水網建設等八項重點工作。同時常態化有序開展生態河湖狀況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河湖健康評價檔案。
一是嚴格管住用水。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倒逼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執行和考核,細化落實用水總量和用水效率管控要求,確保全縣用水總量控制在6.1億立方米以內,全縣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3%和3.6%。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強化水資源監測計量和用水統計管理,探索建立水資源預算、決算、審計制度,切實加強水資源集中統一、科學精準配置。
二是科學合理調水。組織制定全縣“十四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指標,確定可用水量。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長效管護,完善雙水源供水模式,保障水源地水質安全。建立健全水資源科學配置管理辦法,開展河湖生態流量(水位)確定,推進水資源規范化管理,持續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開啟石灰窯大溝閘,經沿河城區段,沛西站翻調至徐沛河,同時開啟鄒莊站翻至龍口河,改善石灰窯大溝水環境;開啟沿河進水閘,開機陳樓站翻調水至蘇北堤河改善沿線水生態。制定姚樓河、大沙河、楊屯河、沿河、鹿口河等河道保障方案;編制徐沛河、龍口河水量調度方案。
三是大力推進節水。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和城鎮節水降損。嚴格計劃用水管理和用水定額管理,健全用水計量監控體系,強化節水指標考核,落實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持續做好節水型載體創建,積極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力爭建成4個省級節水載體,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節水型縣域建設。加強節水普法宣傳工作,強化全社會節水意識,將集約節約用水貫穿于水資源管理保護的全過程。
3、優抓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實施綜合整治。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涉水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持續加大產業集聚區污染治理力度,完成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的水平衡核算,開展省級以上污水處理設施整治專項行動,500噸以上污水處理集中處理設施按規定安裝水量、水質監控設備并與省監控平臺聯網。完善港口碼頭水污染防治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維護,強化船舶油污水等污染物接收、轉運和處置能力建設,做到應收盡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建立1個以上集中連片的萬畝示范片,化肥使用量較上年下降0.6%,農用農藥使用量較上年下降0.5%,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良好以上等級率達70%。嚴格執行《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推進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促進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推進秸稈還田和離田綜合利用,利用率穩定在96.5%以上;推進重點斷面匯水區域內4.5萬畝農田秸稈離田,完成1萬畝農田種植結構調整。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鞏固提升行動,建立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體系,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牽頭單位:縣經發局、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交運局)
二是強化精準防控。聚焦“國省考斷面優III比例達到100%、無劣V類斷面”目標任務,對全縣4個國省考斷面落實“周預警、旬通報、月會商、季約談、年考核”制度,對超標的斷面開展現場督導并交辦問題。編制不達標斷面限期達標方案,全面排查整改突出問題。監測國省考斷面涉及的19條支流,對水質較差的9條支流明確工作專班,做好污染溯源,“一河一策”治污,持續改善水質。繼續實施水系貫通工程,有序打通斷頭河,增強水體自凈能力。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果,重點治理5條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年底縣城建成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牽頭單位:縣生態環境局、水務局)
三是促進提質增效。深入推進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333”精準攻堅,持續開展污水管網排查、檢測、修復,完善配套管網建設,加快補齊污水處理設施短板,進一步完善污水治理工作機制、排水許可管理機制、河湖水位與市政排口協調制度。完成歌風路、正陽路、香城路、七彩街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新城區河道控源截污,完成正陽路污水提升泵站建設,完成3個達標區建設與驗收。
4、抓好水環境提升工作
一是加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聚焦河流湖泊管理范圍內亂占、亂建、亂堆、亂采、亂排、亂捕等危害河湖健康生命的行為,深入排查,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責任、措施。鞏固深化河湖“兩違三亂”整治任務成果,維護河湖綜合功能、保障工程效益發揮。深入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全面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充分發揮屬地落實,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作用,推動整治范圍由省市級河湖向縣鎮級河道、農村溝河、坑塘延伸,及時處理水利部、省交辦河湖問題。進一步強化河湖日常巡查監管和空間動態監管,堅決遏制各類侵占水域、污染水質等違法行為,嚴禁填河湖、塘造地、人水爭地現象發生。(牽頭單位:縣河長辦、水務局、各屬地政府)
二是強化空間管控。組織開展21條國普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復核工作,按照河湖管理權限,及時將河湖管理范圍向社會予以公告。建立重點保護水域名錄,做好河湖水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分級開展河湖水域面積和水域功能動態監測,建立健全分級分區保護制度。(牽頭單位:縣水務局、資規局)
三是修復河湖生態。加快南四湖流域豐沛運河生態修復提升工程“沁”段落建設,維護湖泊健康生態。通過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環境提升,構建生態藍綠系統,塑造沛縣流域生態治理的示范名片。加強縣、鎮級河道清淤疏浚,通過河道疏浚、水系連通、岸坡整治、生態護岸等措施,對現狀水系不暢的斷頭河進行溝通連接,改善提升水環境。推進水美鄉村建設,構建城鄉一體的綠色長廊,形成一河一景。將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納入鄉村振興專項考核,推進建設24條農村生態河道,疏浚整治河道133.8公里。
5、水源推進重點難點問題解決
一是汛期水質提升。深入摸排汛期出現水質滑坡的國省考斷面和影響水質斷面的主要水體及支流,確定汛期水質滑坡重點斷面清單和問題支流清單,并溯源查找重點污染源排口等。針對汛期水質滑坡嚴重的斷面,全面開展排澇泵站、雨污水排口等情況摸排,加強支流、閘上污水等專項整治,強化聯防聯控。加強城區污水管網、截污閘站等設施建設管護,重點整治閘站滲漏、違規排放問題,嚴防非防洪需要的城市管網污水入河。在污水處理能力不足、雨污分流不徹底的片區,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在汛期來臨前把攔蓄污水全部處理到位,水質不達標嚴禁入河。在綜合整治的基礎上,開展調水引流,科學安排調度河道水量,加強水體流動性,全力改善河道水質。(牽頭單位:縣水務局、生態環境局、各屬地政府)
二是河湖長效保潔。進一步加大重點斷面、河流、支流常態化保潔管護力度,堅持“一建就管、長效管護”原則,落實水面垃圾、岸坡雜物清理以及綠化養護、設施巡查的管養責任,強化2條流域性河道、26條縣級骨干河道及所有鎮村級河道的監督檢查,實現水體“長治久清”目標。扎實推進水葫蘆、水花生等浮水植物清理整治行動,堅持屬地負責、就地打撈原則,采取常態化管護和集中清理相結合方式,上下游、左右岸協同發力,做到讓水草在轄區內上岸、在轄區內處置,倡導和探索綜合利用。(牽頭單位:縣河長辦、各屬地政府)
三是跨界協同共治。推進建立跨界河湖協同共治機制,全縣鎮級以上跨界河湖實施協同共治。充分用好河湖長制平臺作用,加大區域流域聯防聯控、統籌協調,深化邊界河湖治水“五聯機制”,建立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協同落實跨界河湖管護措施。發揮河長辦組織協調作用,加強相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齊抓共管, 形成執行合力,扎實履職盡責,使影響邊界地區大局的水環境各類隱患得到及時消除。(牽頭單位:縣河長辦)
四是整治南四湖水環境。嚴格管控沿湖工業污染,加快關停散亂污企業工作。實施鎮村生活污水治理,對13個鎮級污水處理廠提升污水收集能力,實施沿湖及斷面周邊203個自然村治理全覆蓋,嚴防污水入河。開展10條通湖河流綜合整治,完成水質自動監測小型站建設,保障入湖水質持續向好。全面啟動退漁還湖,完成龍固鎮、楊屯鎮1.01萬畝魚塘退養任務及0.47萬畝魚塘養殖生態化改造。加快推進流域機構反饋南四湖湖區內“四亂”排查和整治;加強日常監管執法力度,避免“兩違三亂”問題死灰復燃。(牽頭單位:縣河長辦、生態環境局、經發局、農業農村局、各屬地政府)
五是推動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國家省市部署的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工作,組織精干力量開展數據采集、轉換、報送工作。建立互聯互通長效機制,確保相關數據準確、安全互聯、穩定互通。組織實施河湖資源管理系統、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項目,完善河湖數據庫,加強與各相關職能部門信息化平臺對接,整合幸福河湖建設有關數據,建成信息網絡。充分利用視頻實時監控、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監測等科技手段,打造立體化監管網絡,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牽頭單位:縣河長辦)
六是推進水文化建設。充分發掘和弘揚水文化,做好研究、保護、修繕工作。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方面推動融合發展,努力建設“文化旅游景觀的大畫廊”。梳理和挖掘運河水文化、湖陵文化等,大力做好宣傳推廣。積極開展水情教育基地申報、創建工作,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水情教育。推動河湖長制主題公園、濱河文化長廊等載體建設,為新建水工程注入文化基因。
三、水環境治理解決對策
1、夯實工作基礎。大力宣傳《徐州市河湖管理條例》,為強化河湖管理保護提供法律保障。進一步完善河湖長制履職機制、考核機制、督查機制、信息共享機制,認真落實《河長公示牌規范》等地方標準,推動河湖長制規范化制度化。發揮河長制熱線96082監督作用,及時處置群眾和媒體反映問題,督促河湖長和相關部門履職到位。強化基層河長辦建設,分級組織專題培訓,進一步充實優化河長制工作力量。
2、壓實河長責任。嚴格落實河長湖長履職規范,發揮履職作用、細化職責任務、規范履職行為,推動河湖長制見實效。出臺規范基層河長履職意見,明確履職重點、強化督促引導,推廣村級河長工作站建設,切實強化基層河長履職。采取河長令、交辦單、督辦單等方式,及時交辦、督察河湖治理管護重點任務。
3、強化聯動配合。進一步強化“河湖長+河長辦+各部門+基層河湖管護隊伍”的為主體的責任體系,各級河湖長把控大局,涉及的發改、財政、水務、生態環境、住建、交通、農業農村、城市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等多個部門主動作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工作勤溝通,問題常研究,意見多交換。河長辦統籌抓好河湖長確定事項的督促落實,分解下達工作任務,組織開展對下一級工作進行督查考評,對主動作為、成效顯著的予以表彰激勵,對措施不力、消極等待、進度緩慢的發放“警示單”,進行提醒、約談、通報,以嚴格的問責推動工作落實。
3.4 引導社會參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專業力量參與水環境治理,提高相關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和科技含金量。認真總結宣傳河湖長制經驗及成效,利用專業平臺和大眾傳播渠道,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響的新聞報道,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河長制”主題征文、攝影大賽等活動,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充分發揮河湖長制民間“三支隊伍”作用,開展河湖保護公益活動,形成多方聯動、干群齊心的全民治水格局。
[作者簡介]
王磊(1982.11-),江蘇沛縣人,現任沛縣河長制工作辦公室主任。通訊地址:江蘇省沛縣沛公路2號沛縣行政中心主樓258室,聯系電話:0516-89618318,Email:pxhzzbgs@126.com。
高華(1982.05-),江蘇沛縣人,工程師,現任沛縣河長制工作辦公室科員。通訊地址:江蘇省沛縣沛公路2號沛縣行政中心主樓258室,聯系電話:0516-89618318,Email: pxhzzbg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