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內容淺析建設節水型社會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水利局,江蘇,徐州221100)
摘 要:建立以水權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體系,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資源安全供給保障體系。以節水型灌區、節水型企業單位、節水型社區和節水型城鎮建設,用水結構實現農業用水負增長,工業用水少量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的控制目標,轉變全社會對水資源的粗放利用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全面建成與現代化水平相適應的節水型社會,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節水型社會 建設 水資源管理
1節水型社會的背景
1、水資源在我國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區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目前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其中灌區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全國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嚴重缺水,18個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個缺水。城市、工業年缺水近60億立方米。據2003年不完全統計,全國有130多座城市發生了水危機或出現供水緊張狀況。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連續遭遇枯水年時就會出現嚴重水危機。因此,干旱缺水對國民經濟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
2、用水效率低下 與水資源短缺的現實相比,我國水資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產和生活領域存在嚴重的結構型、生產型和消費型浪費,用水效率不高,節水潛力巨大。2003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0.5,發達國家為0.7~0.8;全國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為218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5~1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為50%,發達國家已達85%;全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左右,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項每年就損失上億立方米。
2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資源條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為首要的解決途徑。節水型社會建設就是我們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實踐中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種成果。《水法》明確規定:“國家厲行節約用水,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措施,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
3節水與節水型社會
節水是指采取現實可行的綜合措施,減少水資源的損失和浪費,提高用水效率與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資源。
節水型社會就是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貫穿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以完備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制體系為保障,在政府、用水單位和公眾的共同參與下,通過、行政、經濟、技術和工程等措施,結合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全社會用水在生產和消費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節水型社會不是在現有的社會系統上加上節水的內容,而是在社會各個層面和各個領域的具體實踐活動中,都以節水作為其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之一,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體系,協調社會經濟結構,實現社會系統、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的良性發展,保障水資源的持續利用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永續支撐。可以看出,節水型社會較傳統意義的節水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
4.1農業節水
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進程,重點對灌區的水源與渠首工程、骨干渠道工程以及骨干渠系建筑物工程進行續建配套與更新改造,減少輸配水損失。進行中小型泵站改造、提高泵站效率,加強灌排渠系建筑物與田間建筑物的配套改造。發展管道輸水技術,組織創建“節水型灌區”。
以節水增效為中心,適當調整田間工程布局,實行“溝、渠、田、林、路”綜合規劃,橋、涵、閘、站、進出水洞等全面配套,旱、澇、漬、堿綜合治理,達到溝渠系統健全,排水灌溉不越級。因地制宜大力推廣渠道防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噴微灌技術以及對田間渠系建筑物進行配套、改造,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灌溉暗渠,明排襯砌,全面推廣水稻淺濕灌溉、濕潤灌溉與控制灌溉。改進旱作地面灌水方式,推行溝灌、畦灌等技術。通過運用這些田間節水灌溉技術,充分利用降雨,減少深層滲漏和無效蒸發損失,建立現代化農業示范區。
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生態建設相協調,合理安排作物種植結構和發展灌溉規模,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水資源短缺地區要嚴格限制和壓縮高用水、低產出作物種植面積,優先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如瓜果蔬菜等;積極培育和推廣耐旱的優質高效作物品種,發展雨熱同期作物。生態、灌溉水質條件較好的鄉鎮,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農、林、牧、漁業用水結構,發展節水型農業。
4.2工業節水
根據水資源條件和行業特點,通過區域用水總量控制、取水許可審批、用水節水計劃考核等措施,按照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的原則,引導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水資源消耗少、用水效率高的產業。缺水地區嚴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項目,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的工業項目,鼓勵發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節水型產業和企業。
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型工藝和技術。發展和應用工業用水重復利用、冷卻節水、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洗滌節水等技術,并配套完善相應設施。
根據國家節水型產品標準,堅決執行行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建立節水產品認證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采用節水設施和節水器具、設備生產質量的監管,清理和整頓節水型產品的生產及流通領域。對耗水高、用水低效的項目、產品、設備實行強制淘汰。
加強企業內部用水管理,制定生產企業工藝、設備用水標準和限額,建立和完善工業節水標準和指標體系;規范企業用水統計報表,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工作,強化對用水和節水的計量管理。
重點用水系統和設備應配置計量水表和控制儀表,逐步完善計算機和自動監控系統。對年取水量在50萬m3以上的工業自備取水戶和自來水制水企業,在2012年前建成取水實時數據采集系統,近期末完成90%以上取水量的實時監控。鼓勵和推廣企業建立用水和節水信息管理系統。重點企業主要用水車間和主要用水設備的計量器具裝配率達到100%。
4.3社區節水
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強化宣傳效果,幫助老百姓樹立“惜水、節水、護水、愛水”的意識。對學校、工業企業生活小區、鎮區居民住宅小區開展創建“節水型社區”活動。制定節水型社區標準,建立節約用水社區監督網,設立免費的節水熱線,以社區、家庭為單位進行節水的日常宣傳教育,增強公眾參與意識。
加快推廣應用節水型器具和產品。嚴格執行《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標準,逐步更換不符合標準的用水器具,限制銷售非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依靠科技進步研制、開發節水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推廣質優高效、性價比高的節水器具。推廣節水型龍頭、便器和沐浴設施,制定鼓勵鎮區居民家庭更換使用節水型器具的配套政策。
盡量降低“一戶一表”安裝費用,提高居民、單位安裝“一戶一表”的積極性,實現用水實時監控和計量,對自來水實行智能化抄表到戶,以提高居民用水計量的科學、準確程度,使居民合理控制用水量,同時為兩部制水價制度的實施奠定基礎。“兩部制水價”是指水利工程供水中的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實行的是多用水多交錢,少用水少交錢的基本原則,有利于用水戶節約用水。
4.4城鎮節水
鼓勵用水單位采用節水措施,并對超計劃用水的單位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
逐步建立和完善區域水資源分配、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總量控制。對公共用水實施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科學、合理下達計劃用水指標,實行定期考核制度。提高車輛清洗、浴場等城鎮生活用水大戶的用水重復利用率。加強對建筑施工用水和臨時用水的監管,減少基坑排水,鼓勵回用基坑水。
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對供水管網進行改造,降低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同時建立完備的供水管網技術檔案,推廣管網檢漏防滲技術,加大新型防漏、防爆、防污染管材的更新力度。大口徑管材優先考慮應力鋼筒混凝土管;中等口徑管材優先采用塑料管和球墨鑄鐵管,逐步淘汰灰口鑄鐵管;小口徑管材優先采用塑料管,逐步淘汰鍍鋅管。逐步淘汰鍍鋅管。加強自用水的管理,完善管網檢漏制度,推廣先進的檢漏技術,提高檢測手段,降低供水管網漏失率。加強水廠自用水的管理,鼓勵建立供水管網GIS、GPS信息系統,配套建設具有狀態信息、事故分析、決策調度等功能的決策支持系統。
積極改造城鎮排水網,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重視雨水、中水的開發利用,推廣城市再生水利用技術。積極科學地引導工業、城鎮綠化、生態景觀和洗車等行業使用再生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并確保再生水使用安全。加強對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和回用設施運營的監督管理。
作者簡介:佟保根,1966年生,男,江蘇市徐州市人,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水資源管理工作。電話:13815308388